
补齐儿童文旅发展短板、加强新兴体育产品供给……10月29日,北京市政协举行协商座谈会,市政协委员、民主党派成员就“提升文体产品供给水平,助力消费中心城市建设”建言献策。
推动工业遗存转化为新兴运动聚集区
市政协委员,首都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、院长张霞说,冲浪、攀岩、电子竞技、VR/AR等数字体育、绿色体育用品及体育+等融合型产品,吸引大量年轻群体持续关注与参与,成为拉动体育消费升级的重要力量。
目前,北京新兴体育项目高水平教练员与裁判员资源稀缺,难以满足从参与到生活方式体验的需求。她建议,培育多元产品与人才供给链。支持本地高新企业攻关智能可穿戴、运动智能护具、高端电竞设备与个性化冰雪装备。发展“体育+健康/文旅/养老”等复合型消费场景;完善新兴项目师资与裁判培育通道,鼓励退役运动员转型,提升培训质量与监管,增强消费黏性。
新兴运动项目对场地设施、器材等要求较高,“尽管2024年北京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.26平方米,但适合新兴运动项目的专业场地仍显不足。”她认为,应盘活“金角银边”,在核心商圈嵌入模块化滑板场、室内攀岩馆等小型高频空间;推动798、首钢园等工业遗存转化为综合性新兴运动聚集区。
另外,尽快出台新兴项目场地建设规范、装备与教练资质标准、安全操作规程,建设市级安全监管与数据平台,发布《北京市新兴体育运动活动指南》。
建议开发节假日“城市微度假”型儿童主题产品
市政协委员、民进市委秘书长苍玉清建议,推进首都儿童友好型旅游城市建设。她说,现有约60个亲子景区仅占全市A级旅游景区12%,且多以游乐设施为主,互动和教育性弱,无法完全匹配不同年龄段儿童需求。
她建议构建多元儿童旅游产品体系,打造适龄化、分众化产品线。推出“童游北京APP”,设计分龄研学路线与任务包,支持开发城市寻宝、探究式研学、亲子共创营地等项目。
鼓励国有文旅平台联合社会力量开发节假日“城市微度假”型儿童主题产品,形成“日常可达、教育可感、互动可玩”的文旅场景。如2025年端午假期恰逢儿童节,首钢园举办京津冀青少年篮球精英邀请赛,开放滑雪大跳台及南广场并推出亲子体育项目。
制定《北京市儿童友好型旅游空间建设导则》,推动公园、博物馆、城市地标等公共旅游资源转型升级。以“1米高度看城市”视角,推进“儿童友好型旅游示范区”建设,在东城、西城、朝阳、通州等地率先打造集文化体验、自然探索、亲子教育于一体的特色亲子游集聚区。
联合市教委、市文旅局开展“文化进景区、博物馆进课堂”行动,引导各级博物馆、美术馆、图书馆设计儿童专属展览与亲子研学课程。
建议组织“首演节”等,设立多元奖项
2024年,北京演艺市场量质齐升,举办营业性演出5.7万场,观众1280万人次,票房破39亿元。
民革市委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、北京时代畅游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楠建议,推动巡演“一次审批、全国通行”政策落地。探索运用区块链等技术实现演出内容备案与版权存证,简化流程,强化知识产权保护。设立涉外演出“服务官”。配备专职人员提供全流程指导,设立审批“绿色通道”,将外国艺人签证、涉外接待等并联办理。适度降低主办资质门槛,鼓励更多中小机构参与,提升国际演出引进数量和效率。
孙楠认为,目前“首演奖励”存在局限,现行机制过度聚焦“新作”而忽略作品质量,催生功利性创作,“为首演而首演”现象时有发生。建议建立多维评价与长线追踪机制。组织“首演节”等,设立多元奖项。引入延迟评审机制,避免因首演瑕疵埋没优质内容。同时,推动“首演”成为起点而非终点。对反响良好作品提供“二轮扶持”,支持修改打磨与区域巡演。
新京报记者 张璐
编辑 樊一婧 校对 张彦君
炒股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