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3年前,辽宁舰第一次挂旗那天,不少人还在嘀咕“这破船能顶啥用”,现在回头看,脸都被打肿。福建舰刚把三型舰载机弹上天,辽宁舰就过13岁生日,海军顺便甩出一句话:下一艘已经在路上。
13年,从零航母到三航母,美国人吭哧吭哧花了一百年,我们踩着油门直接超车。有人掰指头算过,从买壳改装到电磁弹射,平均四年半一艘,船厂像下饺子,研发像开挂。
最让军迷睡不着的是央视那句“弹射型、核动力”,声音不大,但每个字都往心里砸。核动力三个字一出口,群里直接爆炸:是不是004已经切割钢板了?
别急,先捋一捋。常规动力不是不能走远,辽宁舰去年也奔到第二岛链遛弯,可回来一算,油船跟着跑了半个太平洋。核动力就不一样了,加满一次燃料能绕地球几十圈,省下的空间多带飞机和弹药,听着就香。
有人杠:英国女王级不也远航亚太?对,可人家一路蹭盟友港口,补给线像串糖葫芦。咱们将来要去的地方不一定有友好码头,真到那会儿,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反应堆。
外媒猜004有两种剧本:一是福建舰升级版,常规动力继续冲;二是直接上核,吨位干到10万吨以上。军方不点头,谁也不敢拍板,但央视把“核动力”打在公屏上,相当于官方剧透,懂的人都懂。
再说尺寸。福特级标10万吨,其实还能再胖,美国当年画过12万吨的方案,最后怕花钱砍了。中国这边产业链齐全,钢板、龙门吊、电磁弹射全套国产,想造大船,就是一句话的事。
真把12万吨的004推到海里,甲板能停更多飞机,升降机跑一趟顶别人两趟,效率直接拉满。别忘了,电磁弹射已经跑顺了,下一艘只会更快,飞行员起飞像在高铁里点外卖,轻松得很。
有人担心技术跨度大,会拖进度。其实福建舰已经把坑踩完,核堆小型化也悄悄试验了几年。船厂工人私下聊天:模块都堆在仓库里,就等一声令下。
军迷圈里最火的梗是“下一艘会不会叫广东舰”,其实叫啥不重要,重要的是它准备去哪儿。南海、印度洋、东太平洋,只要有任务,就得有船能扛得住。核动力就是通行证。
回头再看辽宁舰,13年不光修了船,还练出一整套航母文化:从甲板手势到损管流程,全是中国味道。山东舰跟着学,福建舰直接升级,下一艘估计连厨房都换成电磁灶,省出来的电力给雷达使劲扫。
美国那边有点慌。五角大楼最新报告里把中国航母列为“快速扩张”,其实他们只是算不过来时间账。我们四年半一艘,他们预算一砍再砍,船厂还三天两头罢工,进度条像蜗牛。
更扎心的是,美国最新航母还在修弹射器,我们这边已经玩熟了,还能边用边改。技术代差这玩意儿,一旦拉开,想追就得花双倍力气。
国内造船厂最近加班到十点,夜宵摊都跟着发财。工人说:以前造商船,现在造航母,感觉像换了个星球。一块钢板从切割到上船台,全程二维码跟踪,质量回溯比网购还精准。
海军也没闲着,舰载机飞行员扩招,航校门槛一提再提,飞鲨队伍肉眼可见地胖起来。有飞行员在论坛匿名留言:以前羡慕美国航母的蒸汽弹射,现在自己天天被电磁弹,腰不酸背不疼。
核动力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心态。以前出远海要看油表,现在只管任务表,心态稳得一批。想象一下,004某天在非洲东海岸停两周,当地华人直接发朋友圈:祖国航母在楼下。
有人担心费用爆炸。其实核能贵在前端,后期省下的油钱和后勤够回本。再说军费怎么花,国家比我们会算,不用替他们心疼。
至于会不会刺激周边,外交部一句话:中国航母是和平力量。翻译过来:别惹我就行。真到救灾、撤侨、护航,大船往那一停,谁都得竖大拇指。
13年,从改壳到自造,从滑跃到电磁,从常规到即将核,每一步都在刷新记录。外媒爱用“奇迹”这个词,其实奇迹背后是无数工程师、工人、水兵每天加班到深夜。
下一艘航母到底长啥样,官方还没发图,但船台上那块被帆布盖着的巨型模块已经说明一切。等揭开那天,估计又是一场全民狂欢,朋友圈刷屏比春晚还热闹。
所以,别问004什么时候下水,问就是“在造了”。真想快点见到它?那就多给船厂师傅多点外卖,他们吃饱了,船就快了。
你觉得下一艘航母会第一站在哪儿亮相?
#新作者流量激励计划#
炒股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