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夏秋冬,四时辗转,每个季节的气候各有不同,夏季的特点便是“热”,不过从初夏到盛夏再到长夏,每个阶段的热也各有特点,其中最为难熬的当属长夏,也就是三伏天,民间有“一岁难过关,唯有三伏天”的说法。
三伏天的确定方式彰显着浓浓的传统文化,其参考了节气和干支纪日法两个维度,更加精准地来反映气候变化,是古人们的大智慧。正因如此,每年的三伏天都不尽相同,而今年的三伏天显得格外特殊。其正式入伏是在7月20号(农历六月廿六),总共有30天,这是近10年来入伏最晚,且“最短”的三伏天,且今年还是闰6月,整个三伏天大部分都处于闰月当中。结合古人们的经验来看,有“晚入伏,热死牛”“闰月伏,雨不休”之说,这意味着今年的三伏天,不仅会异常炎热,雨水也更多,湿度更大,闷热交蒸之感也就越发明显。这样的气候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考验。
虽迟但到,今年的三伏天就正式开始了,牢记:1不吃,2不喝,3人要“躲伏”,别大意了,平安度过这30天,一起来看看吧~
1不吃
展开剩余78%不只吃蔬菜水果
三伏天里代谢快,流汗多,消耗大,人们容易感觉到口干舌燥,身体虚弱,没有胃口。蔬菜水果显得清新爽口,更能引起食欲,所以这时有的人便只吃些蔬菜水果了事。虽然蔬果中营养丰富,但不能代替其它的食物,因为每种食物的营养结构都不同,唯有保证食物的多样性,才能满足营养均衡。所以在三伏天里,也要注意其他食物的补充,尤其是谷物粗粮,奶类,蛋类以及瘦肉类,这些都是营养的优质来源,一定不能少。
2不喝
不喝咖啡
在现代,很多人都喜欢喝咖啡,不仅是一种饮品,也是一种生活的情致。不过到了三伏天,尽量能不喝就不喝。前两天加班,为了提神喝了一杯,到了晚上也一直睡不着,睁着眼睛到了天亮。这便是其提神醒脑的特性,不过现在天气热,人们原本就睡不好,再喝咖啡的话,就更难睡着了。此外,其本身还有利尿的特点,天热人们本就爱出汗,若是在此时喝咖啡,则会使得水分的流失得更多,还可能会引起电解质失衡。所以说这个季节里并不适合喝咖啡。
不喝没烧透的水
炎热的天气里,人们总是容易口干,喉咙不舒服,平日里要随时补水。因为喝水不仅可以缓解口渴,还能帮助我们消暑去火。不过三伏天里喝水也要讲究些,现在气候潮湿,细菌特别活跃,繁殖得很快,不仅食物容易坏,水也可能会被污染。喝水前务必要彻底烧透,水开后继续多烧一会儿,然后晾凉再喝。天热喝烧过的白开水,更加解渴,也更健康。
3人要“躲伏”
三伏天是夏季中最特殊的时期,日头烈,温度高,湿度大,很是考验身体素质。所以届时一定要重视养生,注意“躲伏”,以免在大热天里中暑。尤其是这3类人,入伏后一定要注意“躲伏”。
中老年人
相比于年轻人来说,中老年人体质偏弱,在三伏天里也就显得更加难熬。首先来说,中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下降,对热更加敏感,同时暑热天气也会增加心脏血管问题,此外中老年的代谢缓慢,肠胃消化弱,睡眠也容易受到影响。所以中老年人在入伏后要注意“躲伏”。这个时候不要太节俭,空调要常用,饮食中多搭配些清淡好消化的食物,同时也要随时调节情绪,保持舒畅的心情,那么在三伏天里会更加轻松。
孕妇
孕妇是女人们的一段特殊时期,虽然孕育生命令人期待,但在这个过程中,身体,心理都会发生很多的变化,让人感到不适。尤其是到了三伏天里,孕妇往往更容易感觉到热,而这种不适也会引起心中的焦虑,担心腹中小宝宝的健康。所以对于孕妇来说,三伏天里也要注意“躲伏”。不在天热的时候外出活动,尽量待在清凉的室内。同时孕妇的代谢也更加旺盛,体力消耗快,所以营养上也要多补充一些,才能满足自身需求以及胎儿的发育。
室外工作者
由于工作特殊,室外工作者需要长期待在户外,这意味着在三伏天里要面临更大的挑战。所以这类人群要注意“躲伏”。一方面要做好防暑防晒的准备,避免皮肤裸露而晒伤,衣服上要选择轻薄透气的材质。同时也要避免在高温时间段工作。尽量选择早上后傍晚,温度相对低一些的时间里外出工作。
本文系小茉莉美食记原创,码字不易,严禁不良自媒体抄袭、搬运。欢迎大家关注,点赞,收藏和转发!感谢您的支持!发布于:北京市炒股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